巴黎,我受夠你了

法國六月底結束封城以後,就斷斷續續有媒體報導巴黎人決定離開巴黎去外省生活。一些離巴黎近的中型城市,或法國其他大城市連帶著房市也因為這股逃離潮而漲起來。 五月的調查有54%(大)巴黎人自稱準備好離開巴黎,比封城之前的38%的確高出許多。


我身邊真的有知道白領階級已經打算好要全家搬去波爾多還是Angers,而在賣巴黎郊區的房子,預計明年初搬離巴黎 ,所以都是規劃好工作家庭,不是意氣用事。理由不外乎更靠近大自然(59%),壓力較小(59%)。而56%的人自稱在封城期間重新檢視生活重要的事。封城時,所有巴黎坪數小房間採光不佳,而且沒有院子的問題全出來了。


Le Parisien七月的時候針對這個主題寫了一個系列五篇文章:一週通勤進巴黎一次、外省找工作、小孩適應等。靠著幾個不同案例,想帶大家了解這股封城之後的趨勢。(結果沒想家還沒搬成,又封城了)


這一系列文章裡,有一對五十多歲的廣告業主管級夫妻A,在封城期間與其他20萬小巴黎人一樣,躲到鄉下房子,過了兩個月鄉下生活後,決定不再眷戀巴黎十區小公寓;快手快腳賣出巴黎十區的公寓,但是又體認到他們工作關係不能離開巴黎,兩個月內搬到大巴黎的Pantin(93) 160平米房子。十五分鐘腳程進公司,三天進公司,兩天遠距上班。不用換工作,有資金,大房子還有花園。大概是最裡想的狀況了。他們的難題是孩子的適應問題,但孩子也大了,通勤進巴黎總還是可以;


但另一對四十歲的夫妻B,封城後從巴黎九區50平方米租的公寓搬出,在Montreuil (93) 以35萬歐元買了120平米的房子。兩個人薪資稅後2千歐元,他們沒有想過可以買得起房子,巴黎每坪米要1萬1千歐元,在Montreuil則6千歐元。他們即將面對45分鐘*來回的通勤時間。小孩決定轉學在Montreuil當地高中。


另外一個年輕人C則是與公司協調,一週進公司一次。所以他和另外五個朋友們合租一個離巴黎一個半小時,在大巴黎與諾曼第交界的房子,120平方米,300平方米花園,租金1600歐元。沒有孩子總還是簡單。


另一對三十歲出頭的夫妻D,因為經濟原因,則是從45平米蒙馬特,搬到很遠亞維農南邊的120平米房子,35萬歐元,這樣大小在巴黎的租金就要1200歐元(更貴吧)。先生在當地轉業找工作,太太則維持一週得進一次巴黎。(交通費?)


根據Cadremploi六月調查,七成主管級自稱準備好兩年內離開巴黎。而如果公司同意遠距工作,更高達九成受訪者願意離開。大巴黎的工作機會多,全法國有35%主管職位都在巴黎。所以工作及薪資真的是大關鍵。
離開巴黎,意味著薪水降低15%。根據Insee 2016年調查,大巴黎的白領比外省同樣職位的薪水高出28%。

案例E往土魯斯搬,卻很謹慎不買先租。他們從原本巴黎十二區的45平米公寓,1300歐元租金,搬到土魯斯60平米公寓,租金800歐元。
2017年有12萬7(小)巴黎人離開巴黎,9萬5千人搬進巴黎,小巴黎人數呈負成長;離開的人裡面,7萬1其實還是留在大巴黎地區(主要搬到Seine-Saint-Denis(93)每年成長一萬七千人,人數最多的大巴黎省份,再來是l’Essonne(91)或Seine-et Marne(77));剩下的5萬7,有一半還是去了其他大城市。真正去了鄉下或是海邊城市的都是退休人士。
相反地,進巴黎的9萬5千人,年輕人(15-29歲)佔六成三,他們進巴黎讀書或第一份工作。25%的二十歲年輕人都在城市。有小孩的couple只有22%。

連結:https://www.leparisien.fr/societe/quitter-paris-le-confinement-un-declic-pour-l-aventure-15-07-2020-8353239.phphttps://www.leparisien.fr/societe/quitter-paris-le-dernier-defi-l-integration-sur-place-19-07-2020-8355213.php

再來,下面這則新聞則是講一些已經離開巴黎幾年之後的例子。他們都是2016年左右就搬離巴黎,離現在也三四年了,他們也比較能客觀看待離開巴黎的這個決定。
文章開始簡介一位四十歲女子因為丈夫調職關係,很興奮要從巴黎到馬賽去。帶著兩個五歲及八歲孩子,他們想像把巴黎的生活搬到馬賽去,住在離地鐵超市便利的市中心。2015年恐怖攻擊是一個搬離巴黎的契機。


但她身為生活style部落客,跟一些agency合作,發現漸漸減少合作機會。這也是其他一些獨立工作者像是圖像設計者、藝術家、記者等會遇到的問題。一旦離開巴黎,他們對於客戶或是合作者的吸引力也減少。
這位巴黎來的部落客也感到自己不受到歡迎。操著巴黎口音問路,居然被故意指錯路。她開始覺得離開巴黎這個決定是錯誤的。(三年後,她先生再度調職尼斯,這次住在住宅區有花園泳池,離海邊一公里內…)她成功轉職在網路上賣衣服飾品。


#馬賽人歧視巴黎人
另外一個例子是三十八歲的公共關係長。她住在巴黎郊區,受不了每天通勤超過兩個半小時。所以當先生得到一個在Roche-sur-Yon技術長的職位,她們「逃離」巴黎,儘管對於Vendée省完全不認識,但搬到一個大房子有一百八十平方米的大房子和一公頃大的花園,他們帶著兩個八歲十一歲的孩子鼓起勇氣向無知搬去。
這位前公關主管發現儘管寄了五十多份履歷,申請比她之前要低的職位,但都沒有回覆。她從未預料如此,也因此非常惱怒以及自我懷疑。非常難熬地接受現實:無法在她熟悉的領域找到工作。


巴黎職場非常活躍,有140萬「主管」職,而這類員工傳統上有低於5%的失業率。巴黎以外,除了其他一些大城市,幾乎沒有工作市場。如果有一份工作,盡所有力保住它,社會學家Jean Viard說,La Vendée省是在農業上發展創業形式非常好的地區。地方上的人從小就認識了,要找工作不是靠履歷,而是靠友情連結。
最終,案例二靠著找工作時期在instagram用畫畫訴日常生活,幾個月後,人氣漸長,得到了一些畫畫的案子,轉職成為插畫家。

需要時間融入其他困難:創造友情。案主二提到儘管Vendée人很友善熱情,但是他們覺得被擋在門外。反而在巴黎還比較自然交到朋友。「在巴黎,如果談得來,三四次交談後,我們會互約到對方家喝一杯」
社會學家Viard在「鄉下是什麼」一書解釋說,在鄉下,如果有人搬到你家附近,一年之內都不要跟新來的說話,因為都市人帶著以為鄉下在夏天很棒的視野,但無法忍受冬天,所以一年之後就會離開。因此鄉下人不願意再把熱臉貼在這些人身上,等一年之後再對他們卸下心房。
案主三,說他花了三年,才在里昂靠家長會的組織交到朋友。從巴黎搬到里昂之初,還保有巴黎建築師的職位,一週往返巴黎里昂三趟。後來在里昂找到工作,薪水減半。但反而生活費增加,因為得養一台車,托嬰反而比巴黎更難找。而且他懷念在巴黎看展覽去音樂會的日子。
文章最後說,這些案例儘管搬離巴黎不平靜,但是他們以及小孩還是覺得生活的舒適是他們以前在巴黎沒有的。「我們終於有時間生活,步調減緩,日子似乎比較長了…」「要知道草都是在別的地方比較綠」建議?不要一頭熱就離開了,得在一年不同時後去看看,還需要考慮到搬家之後職涯發展。
「我一點都不懷念巴黎」案主一說道。(這是負氣嘛?)


圖說:進巴黎的都是二十多歲像Emily這樣的年輕人,眾數23歲;離開巴黎的眾數雖在25歲,但感覺中位數有30歲吧。是要說「 如果你夠幸運, 在年輕時待過巴黎, 那麼巴黎將永遠跟隨著你, 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嗎?


連結:https://start.lesechos.fr/travailler-mieux/flexibilite-au-travail/ils-ont-quitte-paris-et-navaient-pas-anticipe-toutes-ces-galeres-1264537https://infodujour.fr/societe/39983-quitter-paris-pour-la-campagne-un-reve-de-citadin-pas-encore-une-realite-statistique

Tout ça pour ça

Tout ça pour ça(就為了這個?)

昨晚拖著疲累的身軀出公司上地鐵,一頭栽進很難看懂的卡謬瘟疫。一點也不曉得原來昨天的大事是有個莽夫在中午時分跑到Charlie Hebdo前社址拿斧頭隨機砍人,受害者是兩名正在樓下抽菸的記者(製作Elise Lucet第一線報導的公司)

九月二日是Charlie Hebdo事件開庭的日子,Charlie Hebdo五年前因為發表幾則諷刺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引來的一連串攻擊事件,造成Charlie Hebdo總部十二人亡,包括總編,另外後續連環襲擊劫持人質事件。Charlie Hebdo周刊在開庭前一天重登當年造成周刊重創的那幾幅漫畫。標題Tout ça pour ça (好難翻。)結果又造成許多穆斯林國家的抗議。讓我有印象的是在伊斯坦堡的抗議女子拿著Charlie Hebdo/Macron will pay high price標語,是說我們現在還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是嘛?

Charlie Hebdo在昨天的攻擊事件後,在推特發言:這場悲劇性事件再次表明,狂熱和不寬容仍存在於法國社會中,將透過調查向我們揭示其根源。 這些事件絕不會使我們感到恐懼,反而讓我們在捍衛價值觀方面更具戰鬥性。

“Cet épisode tragique démontre une fois de plus que le fanatisme, l’intolérance, dont l’enquête nous révélera les origines, sont toujours aussi présents dans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Loin de nous terroriser, de tels événements doivent nous rendre encore plus combatifs dans la défense de nos valeurs.” pic.twitter.com/1pvqgrAFrj

我說,查理老兄,以和為貴。你也馬少說兩句嘛,讓大家少忙點吧

Tout ça pour ça.

混血兒的中文教育

身邊幾位朋友不約而同的轉貼了一個台灣媽媽嫁法國先生在英國生活的這篇文,表示心有戚戚焉:「 大部分人看到混血兒,好奇羨慕的都是外表與語言能力,卻沒有想過對一個孩子而言,在兩個以上的語言與文化中成長,看似多方陶冶,卻不是百分之百的理解,其實是很尷尬的情況。」「 外人通常只看見混血孩子外表的特別,卻看不見他們父母為傳承語文付出的努力,也看不見他們成長過程中自我認同的困惑,和跨足三個語言與文化,卻不完全擁有任何一個的無奈。


自古以來,混血兒的日子都不好受。看看哈利波特就知道(歹勢很難笑)
去年夏天回台時,小龐的臉龐當然還是引起一些人好奇,路人自動轉音頻跟她說how are you,儘管她根本聽不懂。在台寄讀的幼稚園學費沒少收,卻自動拿小龐當廣告說嘴,連當時三歲半小龐回家都會重複園長老師說她「混血」。儘管台灣社會對待混血兒有異常的友善與好奇,儘管沒有惡意,但台灣社會就是會期待這樣長相的小孩英語要很好一樣。
原文標題下得狗血「別人的欣羨是她的切身之痛」。我倒覺得哪有什麼切身痛不痛。哪裡養小孩,不管是什麼小孩,小孩本來就會受當地教育影響。雖然我們都會殷殷期望小孩學ㄅㄆㄇ,學繁體中文,但是到底如果孩子學不了,還不是得接受?文章說得懇切,「 如果他們有幸能聽說(甚至讀寫)父語和母語,那絕對不是天賜的才華,而是親子多年不懈的堅持與努力,才勉強達到的成果。」而,這不是混血,反而是虎媽因素。(見文末節錄)。而且話說回來,學習語言的動機,可能得等孩子大一點,自己想要學得好,大概才學得好。不然我們也只能盡力撒錢給多一點點環境,希望他們對中文不排斥甚至喜歡,但最後努力還是得靠自己。


法國社會很混。小龐同學中,有些皮膚牛奶巧克力色的同學,旁邊有著黝黑皮膚的媽媽和白人爸爸;或南美秘魯媽媽混義大利裔爸爸;有越南裔媽媽和法國爸爸生的好似南美洲裔的小女生;也有我的好友阿諾和妻子各自都是歐亞混血,兩個孩子一個比較像亞洲人,另一個比較像歐洲人。但是在法國(或大巴黎區),這樣的情形常見,但是法國教導孩子他們都是法國人,沒有人會特意用métisse這樣的字眼。而這些家庭,當然有些父母親是第一代移民的,孩子就辛苦些,也少些資源;有些父母是第二三代移民的,儘管長相是亞洲人,但就是跟香蕉(皮黃內白),完全不會父母親的母語,只說法文。而且亞洲移民或混血也不是唯一,許多葡裔孩子阿拉伯裔孩子,也還不是不會講父母親母語。


我也像很多在法國的台灣媽媽,很緊張地老早老早加入許多海外幼兒學中文的社團,但同時也看到許多拿自己孩子不願意說中文沒轍,放棄自己教中文的台灣媽媽。儘管我自己還沒放棄,但是我體認到非常不容易。尤其法國地大,台灣主辦的中文學校不多,而且本來就不能靠一週一兩個小時的中文課。儘管我和隊友也早就達成共識,暑假不太可能去哪裡旅遊渡假,得回台灣讓小龐受沈浸式語言教育,還是心中著摸著怎麼騙小龐多學幾個字。
和朋友討論巴黎開的週六中文課學ㄅㄆㄇ,和其他中國人開辦用拼音學簡體中文的課,我們結論出,小孩學校效果不彰,是因為沒有考試和作業。所以嘛,還是虎媽那一套才行得通呀?!


「虎媽的戰歌」P. 74「…然而我們在中國每到之處,包括大都會上海在內,他們都會吸引好奇的當地人緊盯著她們看,吃吃地笑,對這「兩個會說中文的小老外」指指點點。在四川的成都貓熊保育中心,我們對著剛出生、不停蠕動的粉紅色貓熊拍照,而中國旅客的鏡頭卻對著蘇菲亞和露露(作者兩個女兒)…「才不是,媽咪–只有妳為我是。在中國沒有一個人認為我是中國人,而且在美國也沒有一個人把我當中國人看。」…」(我無法擷取一段關於虎媽的「中國模式」教養法,因為整本書都是)
講到最後,我同意下流美對失根的蘭花的中文教育態度,盡力就好。至於原文的這位媽媽,希望自己孩子中英法都講的堅持,我理解也同意,不過沒有無奈與痛,就是盡力就好。

助聽器後續

今天法國總理宣佈週末開始開放公園,大家可以不用擠在公園柵欄外日光浴了。我們好像很少看到需要大量看唇語或臉部表情的聾啞人士,戴著口罩要怎麼溝通。在Brest有人製作出漂亮的塑膠布口罩了。(前幾周也看過類似新聞,在泰國也有這種露出嘴部的口罩)

戴口罩除了對戴眼鏡的人不方便(起霧),對戴助聽器的人也很不方便,他們大概也需要露嘴口罩,搭配看唇語,而且應該使用綁帶式口罩。

小龐配好助聽器已經將近八個月。配戴習慣不彰。
去年十月配的助聽器,感謝有健保,所以我們沒有付上百歐元助聽器的錢,但我們買了保險,每年也上百歐元。因為得滿四年才能再被補助配新的。
小龐當然需要我負責釘著戴,並且幫她戴。但她真的很厲害,已經差不多會自己戴了她也分享我一隻,借我戴戴看。戴了我才知道,得先戴好,再開開關,不然擴大的雜音在配戴時很尖銳。

助聽器技師很有耐心,每兩至三周就回診調整,也幫做媽的調整心態。

小龐學校老師也馬上告訴班上同學,就像戴眼鏡一樣,小龐需要聽得更清楚,所以不要煩她。小班孩子應該還沒有霸凌狀況,我們希望越早開始,大家就接受小龐戴助聽器的樣子。

一開始,我們採放任政策,沒有堅持她戴整天,只要求小龐自己拿下助聽器時,得學會關掉,而且放在背包裡的小盒子裡。小班生的生活,早上有在操場的遊戲時間,小朋友尖叫聲不斷,(我推斷小龐就已經拿下助聽器了);之後小班還有午睡(這也是小龐拿下的時機之一)

所以我們並不曉得小龐在何時自己拿掉助聽器的。只知道三四個月之後,只有不超過五次,小龐放學時還戴著助聽器。
技師要我們教學校老師怎麼幫小朋友戴回助聽器,但是一個老師和一個「保母」要顧將近三十個小鬼,我們其實不太願意太麻煩老師釘這個。只好自己叮嚀小龐。

配滿四個月時,她依舊很抗拒。老是說「我聽得見」或「我不想要聽得見」的藉口。總是得用看電視的機會,讓她多戴一會。她的一隻棕熊玩偶叫「熊熊快迪」(還不能糾正她),總提醒我她的聽力真的有差。每天早上上學前總是一陣強迫,但也算是一個日常。到了週末,她就會堅持不戴。家裡的噪音:抽油煙機、摩豆咖啡機、吸塵器,尤其會讓她嚷壤拿掉。她最愛戴的頭箍更是讓她不要戴助聽器的藉口之一。

從三月中學校關閉後,我們的日常上學前的強迫就變了調。小龐常常一整天沒戴助聽器,或者一週只戴看卡通的那幾個小時。耳鼻喉科醫生建議作一個語言檢查,我還蠻不在意,畢竟認識小龐的人應該都同意小龐字彙上發音上都沒有太大問題。(很多嚴重聽障小朋友因為聽不見,所以導致語言發展遲緩,如果延遲治療,更有可能某些音發不出來,參考下面第一個影片)

今天戴著口罩去見專門處理小孩的語言治療師(Orthophoniste)那作一個評估bilan。小龐從頭到尾非常不配合,還不肯正眼瞧治療師一眼。讓我跟隊友又尷尬又失望。儘管如此,語言治療師還是找到蛛絲馬跡,覺得有點不妙,有一些細微的音發不好。我原本還以為會被誇讚一番呢,我到底在想什麼。

當著小龐面,語言治療師在療程最後話說得有點重,她應該看多了嬌慣的獨生女和無能軟弱的父母。當然重複耳科醫生助聽器技師說的,得從早戴到晚,讓大腦習慣。因為戴口罩的關係,她有病人才發現平常都用看唇語的方式補償,戴了口罩才發現還是聽不見。

而小龐今天的不配合,全因為小龐只要聽到要去耳科醫生或是助聽器技師那,就知道是要她戴整天助聽器,而她就是堅決反抗。今天她應該更氣我們逼她去語言治療,而且還向治療師誠實招貢她平常呼巄孬媽的行為。
她當然沒有成熟到知道戴助聽器是為了可以早點連結大腦跟助聽器裡放大的某些音頻,
而我尤其失望自己,一味的當什麼都依她的孬媽,想跟她講道理,以為她自己發現戴助聽器可以聽得清楚而自己心甘情願戴助聽器,根本就不曉得緩急輕重。
而且我不曉得在想不開什麼。對小龐叫她的助聽器「耳機」,而不是叫它助聽器(還是應該取一個名字?)
明明知道小龐的聽損,為什麼避諱跟小龐講開。只跟她說我希望她聽得更清楚,只遭她回我「不想聽清楚」

現在約了下週把這次沒做完的評估做完。我猜之後就是每週一次的回診跟沒完沒了的治療吧?

(圖說) 小龐畫作(4Y3M)。我想耳朵對於她之於其他小孩的馬鈴薯人有特別意義。

*之前去年十月的那篇文章不見了。我另外再貼一次。連結:

https://www.gwenslifecollage.net/%e5%88%a4%e6%b1%ba/

一位網紅聽障者解釋他為何有些音發不出來,或是接收不代表聽懂。讓我比較理解小龐的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vsmediataiwan/videos/790137601445014/
聽力障礙者都大舌頭的原因? 超正能量實況主赤裸大公開!

https://www.facebook.com/ETtoday/videos/2522036428064651/
混血聽損女孩記錄澳洲美景生態 夜宿大堡礁奪最佳娛樂主持人獎

透明口罩新聞
https://www.20minutes.fr/societe/2785867-20200526-coronavirus-brest-souriez-couturieres-fabriquent-masque-transparent-sourds-malentendants?utm_medium=Social&xtref=facebook.com&utm_source=Facebook#Echobox=1590471101

解鎖草莓蛋糕

大家在封城禁足期間,廚藝上總有些「解鎖」項目,我的之一是草莓蛋糕。

是小龐要(我)作草莓蛋糕的。因為(巧虎裡的)琪琪喜歡吃草莓蛋糕。那關小龐啥事啊。因為「她是琪琪」
這實在是一個有趣的年紀,小人把看到的角色,就安在自己身上:看了Docteur La Peluche(英文Doc McStuffins)之後她要當醫生;她同時也是老師跟蛋包飯的店老闆。

台灣人心目中的草莓蛋糕應該是有蛋糕體鮮奶油夾心,可能其實是日式我也不曉得。
但是法國人用草莓作的甜點,家常形式不是草莓塔(tarte aux fraises)就是用慕斯作成的fraisier,儘管底層有一層蛋糕,跟我想要吃裡面有蛋糕體的蛋糕還是有點差距。
https://www.cuisineaz.com/…/recettes-classiq…/interne/1.aspx (15道草莓甜點)
https://www.mesinspirationsculinaires.com/article-que-faire… (可以用草莓作啥)

不是學甜點的我,因為不知道心裡想的東西怎麼用法文說,一開始只能從麵包店裡賣的甜點來揣摩,或者得等吃到喜歡的再去問那是什麼。之後再用法文網站查食譜。
過了很多年,受夠了買到的蛋糕主體都是慕斯,才曉得中間有蛋糕體的蛋糕叫啥(阿不就gateau?),原來是genoise

這時候真的很感激拍片的料理達人們。有食譜網站用四行字輕輕鬆鬆解釋把三個蛋和100g糖和100g麵粉混合。殊不知,看影片才知道如果你簡單混合而已,你就確定失敗了。(為什麼讓我想起以前優秀同學輕鬆說我都沒讀書啊,結果其實背後苦讀到深夜)
看了MASA的影片才知道,就算是只有蛋糖麵粉簡單三樣原料,也得打到我手持攪拌器發燙快壞掉才行。怎麼還不壞,害我不能買新的。

接著台灣人叫鮮奶油蛋糕的東西,翻成法文的crème fraîche可不是同樣的東西。看中文寫成的食譜用whipping cream,我卻一直不曉得法文是什麼,也就這麼活下去了。
最後,東湊西找。才理解蛋糕中間夾的是crème chantilly,要用crème liquide或crème fleurette加糖來打發,連隊友從來都是買超市現成的,我居然就這麼硬拼做出來。

也許這是廚房能手早就知道的事。但也許沒有小龐堅強的意志,這樣拖了十幾年,居然從來就沒有想要搞懂過。
特此一記。

MASA草莓蛋糕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sBbgFZ2Os

等待重新營業的法國餐廳…

餐飲業的慘,不需要我這篇文章來說嘴

在法國餐飲業背後是一百萬員工的生計,這可能還不包括咖啡店。一個月200億歐元的損失,已經滿兩個月,有預估40%的餐廳撐不到再開門。目前法國總理說法模糊,可能可以六月一日營業,但好像又有很多但是。
但是啊但是,就算是再開門,也很難再回到去年同期的水準。如果禁止超過十人聚會,要保持社交距離,那要怎麼營業呢?(開業的羅馬威尼斯餐廳,早一步揭示沒有觀光客消費的慘相;而外食王國英國每年110億份餐外食更已經ㄘㄨㄚˋ著等)

時間倒回三月十四日週六晚間七時,法國總理講話突然宣佈當晚十二時,也就是五個小時候後關閉。好個措手不及。
一般民眾倒好,去超市搶購糧食,在家養肉2.5公斤。
完全沒有準備的餐廳則含淚丟棄許多備料存貨,(更令人(我)生氣的是,丟棄1000萬公升啤酒,)沒有營業額,然後一堆帳單等著。

政府不斷重複給予協助:員工報失業領失業金,中小企業主領一個一千五的補助。但是餐廳不是只有員工啊。下面文章訪問了一間小餐廳給了一些實際數字:一家2016年開在Evry 2商場附近的80個位置的印度餐廳,200平米,每月租金為6000歐元。業者說,每個月營業額得到42 000€打平。現在一直被房東催房租。記者聯繫餐廳的房東,是一家不痛不癢私募基金公司,號稱「伴隨餐廳,如果有必要會減免房租」,但是他們在等「這個餐廳去那個國家保證的借款」。這家餐廳的第一次借款被拒絕,原因是去年的營利不足。
這家餐廳被Urssaf從銀行帳戶提領走前三個月的社會保險費18 000€。所以銀行把這家店主放上銀行禁止往來戶名單五年(interdiction bancaire)也就是沒有銀行信用,沒法貸款!這對經營餐廳的夫妻已經窮途末路,是被病毒感染死掉好,還是被經濟的擔子壓垮好呢?
他們可能得關掉他們的所有投資,儘管他們沒有做錯什麼事情。而他們不是唯一在這種屎裡面的。

另外有號稱損失營業額300萬歐元的餐廳集團告保險公司Axa拒絕賠償損失,要求6萬歐元。巴黎法院將在5月22日做出判決。
保險公司方則宣稱禁止餐廳接待客人,不代表命令餐廳關閉。所以關閉餐廳是業者自己的決定。
” cet arrêté, s’il interdit au restaurateur d’accueillir du public, « n’a aucunement ordonné la fermeture des restaurants » et par conséquent la fermeture de son bistrot « résulte donc de la seule décision volontaire et non contrainte de la société Maison Rostang », la maison mère du « Bistrot d’à côté Flaubert ».”
整個就是在玩文字遊戲,但我想全部餐廳聯盟都在等著法院判決。而保險公司的律師費搞不好已經高於六萬歐元。但保險業應該是抵死不付。他們已經被政府要求提高援助金額從2億至4億歐元,來協助中心企業延遲付款。

我們住家附近的餐廳開始掛出印製的大海報招牌,接受外送、外帶,不一定透過uber eats等平台。反應比較快的餐廳,早在兩個月前就在臉書頁面每週公告菜色,鼓勵粉絲預定自取或喬送貨。就是想辦法活下去。餐廳必須開始搶食原本可能不屑外帶外送大餅。HBR也是建議餐廳業者降價降低毛利,重新檢視菜單,簡化菜色先求活下去,(但還是可能得裁員)
我年輕的同事也招認大概一週至少會叫一次uber eats這樣的外送,我想大家在家煮也煮煩了,其實是有這樣的需求。

六月初,也許餐廳將可以營業,而我們將被鼓勵多到餐廳消費。但餐飲業以及背後供應鏈的廠商恐怕眼睜睜地看著景氣寒冬來臨。就如同剛宣布關閉兩家曼哈頓高檔亞洲fusion餐廳的David Chang說
“For our industry to have a future, we must do nothing less than rethink how restaurants operate.””“Withou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re will be no service industry.”這也是法國有名的主廚們要求政府協助的。

參考網頁:
http://www.leparisien.fr/essonne-91/les-restaurateurs-d-ile-de-france-en-grande-souffrance-16-05-2020-8318301.php
http://www.leparisien.fr/economie/perte-d-exploitation-dans-la-restauration-un-premier-jugement-attendu-le-22-mai-12-05-2020-8315898.php
http://www.leparisien.fr/economie/philippe-etchebest-40-des-restaurants-ne-rouvriront-pas-apres-le-confinement-17-04-2020-8301084.php
http://www.leparisien.fr/economie/confinement-un-restaurateur-pret-a-assigner-son-assureur-qui-refuse-d-indemniser-ses-pertes-15-04-2020-8300163.php
https://www.bfmtv.com/economie/coronavirus-les-brasseurs-francais-vont-detruire-10-millions-de-litres-de-biere-faute-de-debouches-1908413.html
https://blog.gotenzo.com/covid-19-threatens-the-restaurant-supply-chain-at-every-link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0/03/27/magazine/david-chang-restaurants-covid19.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13/dining/david-chang-momofuku-coronavirus.html?searchResultPosition=2
https://hbr.org/2020/03/how-restaurants-can-survive-right-now?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acebook&utm_campaign=hbr
https://www.newsy.com/stories/expert-it-s-a-matter-of-time-until-stores-are-restocked/
http://www.rfi.fr/fr/podcasts/20200504-les-restaurateurs-en-grande-difficult%C3%A9-financi%C3%A8re

法國Amazon在禁足期間關閉物流中心的背後…

法國的Amazon 關閉在法國的六個物流中心倉庫快滿個月了,有人在感受到嘛?還是大家已經習慣不買Amazon只看Amazon prime video 呢? 還是大家所有禁足在家的電玩都買好了所以沒有感受到?我大致追了一下進度。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我的編年表

在三月中禁閉初期,Amazon無疑是受惠大贏家:所有實體店家歇業,所有閉關家庭突然需要買電玩電腦電器、也買書籍玩具等。Amazon甚至大張旗鼓加聘10萬名員工。接著就不斷有員工抱怨安全勘慮,偷拍影片流出:物流中心員工眾多進進出出,卻完全沒有戴口罩等防範措施。18/3(禁足兩天後),Amazon員工便在倉庫前抗議。他們宣稱無法遵守社交距離。在法國北部的倉庫,上看三百到五百名員工決定拒絕去上班。有些疑似Covid病例也讓員工之間人心惶惶。

工會發言,「他們(員工)的工作環境沒有保護措施,不可能保持社交距離,數千人在一起工作…。百分之一的產品為食品,所以…不是必需品。要嘛全關,要嘛不關。不要作半套。」而在同個時間,Amazon同時間訂單量報增,於是Amazon跟員工談加薪。也同意缺席員工不會被懲罰或被解僱,但不會給薪水。禁足一個月之後,14/4 Nanterre法院裁定,Amazon必須縮減其銷售品項,只賣必需品:食品、衛生清潔用品、健康用品。( “restreindre l’activité de ces entrepôts aux seules activités de réception de marchandise, de préparation et d’expédition des commandes de produits alimentaires, de produits d’hygiène et de produits médicaux” )否則罰鍰一天一百萬歐元。

隔天(15/4)Amazon透過AFP發新聞稿,訴苦不理解裁定:他們會量體溫及發口罩。當天15/4下午召開的員工會議(CSE, comité social et economique),Amazon確認關閉所有物流中心至少五天。網站繼續營運,所有訂單將由歐洲其他物流中心同時間評估其員工的(衛生)安全狀況。17/4報導: Bezos的財富因為病毒而暴增20%至1300億美金21/4: 六天之後,Amazon又宣佈倉庫關閉延至週六25/4期間Amazon決定上訴,宣稱對Nanterre 14/4的裁決感到困惑,認為無法執行Nanterre法院裁決。因此等待24/04十四時,凡爾賽上訴法庭(cour d’appel de Versailles)裁決。同時,代表工會的律師指出,開庭時,資方仍然缺乏評估員工心理狀態,那些決定行使撤退權的員工的壓力。工會指出「唯一有價值的問題,是如何在行使賺錢的自由,和保護員工健康之間拿捏(這是我本日金句 “la seule question qui vaille est comment on articule la liberté d’entreprendre et le droit à la protection de la santé des salariés” Degousée, SUD Commerce)也有員工發起連署15500份,要返回工作崗位。她們說工會沒有詢問他們的意願。Amazon的確一開始沒有準備好,但是後來馬上就組織如何遵守社交距離等,他們不「覺得在危險之中」。

24/4凡爾賽法院的裁決下來,認為有必要評估covid-19的風險,但擴大可以運送商品的品項(high-tech, informatique, bureau et “Tout pour les animaux”, santé et soins du corps, homme, nutrition, parapharmacie, ainsi qu’à l’épicerie, boissons et entretien)。凡爾賽法院停止上訴,宣稱Amazon沒有證明其進行風險評估的意願。“ne justifie pas de sa volonté de procéder à une évaluation des risques de qualité à la hauteur des enjeux d’une pandémie.”物流中心仍維持關閉。21/4於是Amazon宣佈關閉至隔週二(28/4)。工會認為大概影響其50%的生意。23/4:根據LSA調查,Amazon掉了20%的營業額,而且少了9%的市場。(從36%掉到27%)而其他國家的Amazon在同一個時間內均成長(德國20%,西班牙33%,英國43%)而Amazon其他賣家的營業額(marketplace)第一次超過65%。在法國,其他電商如Fnac, Veepee或Cdiscount漁翁得利。禁足之前,6%的Amazon消費者有在其他電商消費,而在禁足期間增加到10%。(對Amazon忠誠還是非常的驚人!90%的Amazon消費者只跟Amazon買東西!)

27/04: Amazon又延長關閉至5/528/04: 工會認為Amazon關閉倉庫是一種勒索。表面上以,有0,1%的機會不小心處理到違禁品,而招致一星期超過十億歐元的罰款,作為理由,延長關閉時間至五月五日。工會說消費者仍然可以從Amazon網站上訂購超過上百萬產品,由獨立公司介amazon平台販賣。法國是Amazon最大市場,他們原本五月要在Senlis再開一個物流中心。Amazon在法國年營業額7,73 milliards d’euros4/5:Amazon上面在30/4要求報6個物流中心1萬名員工「技術性失業」chômage partiel,但被勞工部拒絕(4/5)。Amazon的三個工會CGT, CFDT及SUD針對Amazon想要報失業這個請求發出新聞稿,認為Amazon非常不適當 “proprement indécente”。工會認為技術性失業的失業金是補助因為疫情而禁足修業才損失營業額的。而是Amazon自己決定要關閉物流中心的。工會認為Amazon將會繼續關閉,以享有12天的諮詢、根據法令而重新開放,就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Amazon可以避掉與其工會的忠誠協商(négociation loyale)。工會可惜這協商沒有更早開始,他們Amazon是一頭猛獸。

6/5:累積三名Amazon美國員工感染病毒死亡。29名同一個物流中心的員工感染。美國那邊的Amazon也很硬。細節我就不翻了。8/5又用推特宣佈,延長至13/05。這是第三次延期。Amazon還是提醒消費者們可以繼續下單

好吧,追完了。基本上就是一場勞資大戰。但Amazon應該算一算,用歐洲其他國家的貨應該還是可以撐著,所以就硬是不去作Nanterre法院要求的這個評估。到後來小蝦米員工都想要回去上班了,Amazon還拿翹勒,繼續跟工會鬥。我猜後天Amazon就會默默的開門營業,消費者應該也不會特別感受到什麼不同吧。

今晚ARTE要播一部Amazon紀錄片。我們再次領教貝佐斯的偉大嘛?https://www.arte.tv/fr/videos/058375-000-A/l-irresistible-ascension-d-amazon/


19/3: https://www.phonandroid.com/amazon-employes-demandent-fermeture-entrepots-pendant-confinement.html15/4: https://www.phonandroid.com/amazon-menace-de-fermer-ses-entrepots-si-le-marchand-doit-restreindre-son-activite.html17/4https://www.phonandroid.com/amazon-la-fortune-de-son-patron-jeff-bezos-a-grimpe-de-20-grace-au-coronavirus.html21/4報導: https://www.capital.fr/entreprises-marches/amazon-prolonge-la-fermeture-de-ses-entrepots-jusqua-samedi-1368007https://www.france24.com/fr/20200421-amazon-prolonge-la-fermeture-de-ses-sites-en-france-jusqu-%C3%A0-samedi-inclushttps://www.lesnumeriques.com/vie-du-net/amazon-la-justice-assouplit-les-restrictions-de-livraison-n149791.html23/4 https://bfmbusiness.bfmtv.com/entreprise/a-cause-de-ses-entrepots-fermes-les-ventes-d-amazon-chutent-de-20percent-en-france-1899300.htmlhttps://www.phonandroid.com/amazon-france-prolonge-fermeture-entrepots-jusquau-13-mai-2020.htmlhttps://www.phonandroid.com/amazon-france-ventes-chutent-suite-fermeture-entrepots.html27/4: https://www.phonandroid.com/amazon-france-ventes-chutent-suite-fermeture-entrepots.html28/4: https://www.lesnumeriques.com/vie-du-net/fermeture-des-entrepots-amazon-une-forme-de-chantage-selon-l-union-syndicale-n149833.html4/5:https://www.lesnumeriques.com/vie-du-net/amazon-demande-le-chomage-partiel-le-gouvernement-dit-non-n150033.html6/5: https://www.phonandroid.com/amazon-employe-contamine-coronavirus-decede.html

「銀娜的旅程」讀後感

前兩天讀完「銀娜的旅程 Ina Aus China」作者:Susanne Hornfeck,講一個七歲中國小女孩在納粹德國的故事。

故事是台大德語教授馬蕭亞麟的真實故事改編。銀娜(書中化名)1937年七歲中日戰爭時離開中國,在德國、瑞士一共待了18年。在今年(2020)四月過九十大壽。恰巧我也在此時讀完這十年前由蕭教授女兒馬佑真翻譯的中文版銀娜的旅程。銀娜七歲離開中國,搭船到德國布蘭登堡,寄居德國一個軍人遺孀家,在納粹德國度過童年。十五歲時乘最後一班從柏林開往瑞士的火車,逃離戰火下的德國。十年後,離開瑞士,在1955年完全忘記中文下,到台灣依親。


7歲逃難離開上海之後,就沒有再見過父親一面;15歲再次逃難離開德國,1996年再次「返鄉」掃姆媽墓,已經是51年後。小小銀娜在上海時,嘲笑她的德國書包,被叫「日本鬼子」,當時覺得奇恥大辱;在納粹德國好玩加入募款時,又被視作「軸心國團結」日本女孩子,當攻打她祖國的日本卻是德國的盟友;

銀娜父親以美國銀行帳戶,每月匯銀娜生活費給姆媽;而當美國也加入二戰時,她不曉得是希望誰贏?

她遭到納粹迫害的猶太好友,卻選擇1938年全家逃難去上海,那個她想回卻回不去,她視為家鄉的地方;而她另一個好朋友珞特則熱衷「希特勒少女團」的活動。對一個十歲小孩來說,「一個完全正常的人,突然間就因為種族的不同,而變成了恥辱」

當姆媽解釋他們兩家的緣份,是由1900年「解除公使館危機行動」牽起,這是我們課本讀到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同樣一個事件,因為一個誤報(今天的話應該叫假新聞)而引起。每個國家讀的版本又不一樣。

1955年她在瑞士完成學業,此時的中國已非她當時離開的中國,又告別待了十年的瑞士(本書沒有著墨),一直都是當時唯一的東方面孔;到了台灣,人們視她為一份子,她卻不會講中文,心心念念想要回到熟悉的德國,後來又心有所屬而留在台灣,一留到今天也65年了。到底哪裡是家呢?她心中的中國,又是哪裡呢?

本書用一個兒童成為青少年的視角,淺顯的解釋中/德文化,和當時背景。依著時間順序講述,好讀好懂,令人著迷,一下子的讀完了。

題外話:之一:小銀娜雖然異地顛沛流離,逃難逃了兩次。但父親透過關係將她送到德國,後來1945年二戰末又能逃到瑞士,沒有被困在東德,後來依親到台灣,還挺幸運的。之二:沒有孩子全心照顧她的德國home媽對她視如己出,儘管後面兩年因為戰爭已經收不到生活費,卻以一介弱女子繼續想辦法生活。之三:主人翁七歲離開中國,還沒有開始認字,後來收到父親的信卻讀不了實在可惜。才不過短短三年,德文已成為她的母語,可見小孩學習吸收力之快。隊友以為我讀這小說因為有文化認同的疑慮(還是小龐)。但我覺得還好,小龐哪裡長大就哪裡人,她知道她媽是台灣人就好。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1297 書摘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1428 總編輯介紹文

https://bin375.pixnet.net/blog/post/34532233 聯合報報導

https://verywed.com/vwblog/yt0523/article/74913 世界日報報導

孟老師水煎包

孟老師的水煎包


我今天選作孟老師版本,是因為carol版本裡含老麵,但是我沒有老麵了,我也沒有時間用中種法作蒸包。
包子皮:(10個)中筋麵粉250g即溶酵母 3g (1/2t +1/4t)糖10g油5g (1t)水135g (50% of 270g)
肉餡:絞肉150g+1/2t鹽+3T水 打水醬油1T麻油2T薑泥1/2t, 白胡椒粉1/2t紅蘿蔔50g高麗菜200g蔥3根


今天麵粉用T65(蛋白質11,3%,算中高筋)。
餡料部份,我既沒有高麗菜,也沒有蔥和胡蘿蔔。拌入昨天作courguette farcie剩的les pépins du centre et la chair和haricots verts (我先用調理器打絞肉,再用同樣的缸打解凍的haricots verts,順便幫我把缸抹淨,好驕傲)。我用了300g的豬肉,想可能會剩些,沒想到還是全部包進十一顆包子裡。
包完得再靜置十分鐘。進抹鍋中再下麵粉水煎十分鐘。吃好飽。


我跟H說,以前(廚藝)很嫩的時候,一定得先去亞超買豬絞肉,買高麗菜,才敢動手作包子。現在真的是只要有肉有麵粉,再來還是得忙個兩個小時,才能飽餐一頓。還真的是得等週末才行。

餐券 Ticket Restaurant

今天新聞播報,餐券的上限將會由19€調高至95€,將在解禁後幫助促進挽救餐飲業。我順便把之前沒有寫完的個人碎碎念一併寫完po上,再滾回去看亞森羅蘋823,喔不,是813。


在法國折腰,有樣東西叫餐券(ticket restaurant)。這餐票一開始是實體的票券,面值從七歐九歐,十三歐都有,端看公司決定,作為上班時員工外出午餐時使用。不是強制性,許多公司把它當作徵才的福利的其中一行,如果有公司食堂的,就不會給餐票;公司其實只補助餐券的一半,一個月領的張數等同工作天數。也就是說,如果一天七歐,一個月20個工作天,我會領到價值140歐的20張餐券,但是公司只出70歐,另外70歐是從我的薪水裡扣除。我之前在德國的公司是有公司食堂,所以我不曉得餐券這東西是不是法國獨有的。但可以確定的是,它鼓勵法國員工出門消費餐飲業,促進餐飲業發展。
這個券其實不好使。一來,在巴黎市中心用餐,七歐根本不夠,餐廳也很賤推出十三歐這價位的套餐。但是用實體餐券一般餐廳不找零,頂多給一張avoir(借據?),通常放在公司抽屜久久就過期也用不上。要嘛,就得出一張餐券,另外差額則補現金。另外,因為不計名,所以餐券被偷了,就哭哭。我也曾經撿過一整本餐券,肯定是從哪個粗心男士的屁股口袋滑出來的。再來,因為理論上是補助午餐,因此,晚上週日理論上不能使用。餐廳為了生意,就會小小刁難:要嘛一人限兩張,或者不能使用。路上地鐵上乞討者,通常也聲明他們收餐券。喔,另外其實超市也可以用,如果買三明治或微波食品,超市也收餐券。


這個券是有有效期限的。每到一月底,餐廳就開始拒收前一年的餐券,因為餐廳可能無法跟發券的單位(例如sodexo)兌成錢。時不時在網上社群就會有人賣餐券,例如十張價值七十歐,但是賣五十。後來就傳出中國人做生意(餐飲或食品批發),直接把餐券當作一種幣值,大量蒐集,但我有點不懂這有什麼勾當可以貪的地方。
後來,兩年前吧,似乎強制公司改成晶片卡,還進化了一代卡二代卡。人事單位不再需要一個一個員工發餐券簽收,每個月員工的餐券卡裡自動匯入上一個月的餐券金額。大家也是抱怨連連:不是每家餐廳的刷卡機都讀得了晶片卡。所以中午外食,不能只帶餐票卡,得另外帶錢,因為餐票卡有可能刷不過。現在認機器,因此晚餐週日就「真的」不能用。乞討者再也討不到餐票。以前,可以分幾張給隊友用,但是現在只有一張卡,就不能分著用。


女生食量較小,用這餐券卡就不用到處蒐集「借據」,而食量大的男生也可以一次消費上限19歐/天的金額。這也是現在他們要取消的上限。前一陣子都帶便當去公司,幾乎都沒有消費餐券卡。去超市時,又礙著時間品項刷卡機,幾乎不能用這卡。導致二月中時,我的卡裡有三百多歐沒有用完而快要過期。我常去消費的超市很奇怪,蔬菜麵包罐頭可以用餐券卡,但是魚肉不行。我試了好幾次才悟得一點道理,努力使用卡裡面的一天上限19歐。後來,又打聽到某M超市的自助結帳機接受餐券卡,不論是不是食品。所以每天中午像是暴發戶一樣,去M超市消費,硬逼自己買襪子買眼線筆,最後都找不到要買什麼了,還用不完裡面的錢。後來靠人事同事幫我詢問發卡公司,同意這筆金額二月底之後歸零,再歸還。我才停止暴發戶行為,平常買菜時努力使用19歐,或者偶爾請隊友吃一頓19歐速食。


禁足這個月期間,我們每一週半去採買一次,也只能用19歐,那天的上限。公司報半工,也導致我們從三月中就沒有沒有餐券金額。當然,這些都是細節而已。
今天新聞上說,法國有四百萬個餐券卡用戶。禁足期間,無法使用餐券。提高19歐元的上限,鼓勵大家多上餐館。(但是被失業的人也沒有餐券呀)另外,沒有用掉的餐券金額(也就是公司支付到發卡公司的餐券基金)將用來救助有困難的餐廳(不過,餐廳付不出房租工資食材就要倒了,應該等不到這個錢)

https://www.vonjour.fr/tickets-restaurant-le-plafond-journalier-devrait-passer-de-19-a-95-euros/

Gwen's Life Collage